谷新生:关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若干思考

发布时间 : 2018/09/14

引言

目前,全国上下掀起了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的高潮。十九大报告不仅是一个五年规划,更是一个可影响到2050年甚至以后的长期战略。十九大报告中关于金融的论述指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理解领会这段话的核心要旨,是对新时代的金融工作提出了三个新的要求:第一,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就是所有的金融都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重任;第二,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调控架构,表明金融宏观调控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健全货币政策,一个是宏观审慎政策。第三,特别强调“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就是说现在金融领域已有局部或区域将要发生风险或已经发生了风险,要严控风险并处置好已发生的风险,将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总体来说,就是现在和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围绕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这个核心,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开展和落实金融的各项工作,防范好系统性金融风险。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的论断,为金融业的健康发展指出了根本思路,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和世界意义。是指导我们今后乃至未来金融工作的航标。

一、对实体经济的理解

(一)实体经济的概念、特点和功能

1.实体经济的概念

按照经济业态的划分,早期社会的划分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是没有实体经济概念的,但是实际上都是实体经济,只不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催生了信用的产生,进而使金融业态成熟为重要的经济力量,也为其他经济业态的诞生和发展提供了条件,再加上科技的迅猛进步,也出现了第四、第五、第六产业。

一般认为,实体经济就是指那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部门或行业,最典型的有机械制造、纺织加工、建筑安装、石化冶炼、种养采掘、交通运输等。有专家认为:“实体经济主要是指经济运行以有形的物质为载体、进入市场的要素以实物形态为主体的经济活动,主要包括农业、制造业、传统服务业等领域。”由此可以看出,实体经济囊括了第一、二、三产业的领域,不只包括人们传统意义上所理解的制造业。按照百度百科的解释,“实体经济是指人通过思想使用工具在地球上创造的经济。包括物质的、精神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行业细分应该包括农业、工业、交通通信业、商业服务业、建筑业、文化产业等物质生产和服务部门。也包括教育、文化、知识、信息、艺术、体育等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部门。按照这样的理解,实体经济的范围非常广。实体经济始终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实体经济是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是国民经济的基本构成部分。

所谓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根本上指的是其应有效发挥媒介资源配置的功能;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就是要求降低流通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2.实体经济的特点和功能

实体经济是由单个经济体组成的,是一个个实实在在的大中小微型组织和企业单元的集合体。

(1)实体经济的特点

实体经济的特点很多,归纳起来比较突出的可以认定为以下四点,即有形性、主导性、载体性、下降性。

① 有形性

这是实体经济最本质的特征。实体经济必须是有形的、实实在在的,是以生产资料各要素的集合而形成的经济单元,并且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也是应该能够感受到的。

② 主导性

这是实体经济能够独立存在的基础。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是市场的主体,生产或服务什么,生产多少或怎么服务、质量优劣,都由企业自己决定,具有很强的主导性。当然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影响着主导性的发挥和实现,也是主导性所必须遵从和参考的主要因素,否则,主导性就变成了擅自性、盲目性,不能为市场接受,也就不能发挥实体经济的主导作用。

③ 载体性

这是实体经济的内涵。是有形性的基础条件。实体经济是劳动工具的载体,是劳动者、是人的载体,是生产资料各要素集合的载体。企业是社会的基本组成细胞,企业更是是产品和服务的载体,是创造使用价值和形成价值的载体;同时实体经济是社会资源的载体,也是科技和信息的载体。

④ 下降性

这是实体经济最具特色的特征,也是实体经济更新换代、革故鼎新、不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实体经济的下降性是由以下三个原因引起的:一是社会资源是有限的,某种资源枯竭会导致产品和服务的下降;二是某种产品或服务的空间和时间是有限的,满足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下降;三是某种产品或服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消费习惯改变或消费升级导致替代而下降。

这个特点是实体经济不断发展、生生不息的根本原因。如果实体经济得不到很好的发展,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就得不到满足。

(2)实体经济的功能

以物质资料的生产经营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实体经济,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功能有以下三点:

①满足人的基本生活资料的功能。

人类诞生以来直到永远发展下去,人们的衣、食、住、行乃至所有活动,都必须有相应的物质保障。而保证这些活动得以继续进行的前提条件,是各式各样的生活资料。而这些生活资料恰恰是由各式各样的实体经济生产出来的。如果实体经济的生产活动一旦停止了,那么,人们各式各样的基本生活条件和其它活动也就得不到应有保障。

②提高人的生活水平的功能。

自从有了人类以来,人们不仅要生存生活,而且还要生产发展,也就是说人们追求的不仅是生活,还要生活得更加美好。而保证人们生活得更加美好的物质条件,是由各式各样的更高水平的实体经济创造出来的。如果实体经济的更高级的生产活动一旦停止了,那么,人们就从根本上失去了提高生活水平的基础,也使人类社会的进步受到影响。

③ 提升人的全面素质的功能。

古往今来,直至永远,人们不仅要生活得更好,而且还要使自己的素质得到综合增强、全面提升,如果实体经济的一些特殊活动形式一旦停止了,那么,人们也同样会从根本上失去增强全面素质的根基,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进步发展。

(二)对实体经济的基本认识和理解

简单来说,凡是只要经过注册的有生产服务活动的经济组织都可以算作是实体经济,从经济学的角度说是直接创造使用价值的部门,实现和形成价值的部门应该只有小部分,准确划分要根据一国经济形势的发展和所处阶段来定。这也就是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边界模糊的原因。这其中金融服务业则是例外,大概因为金融服务业属于特定行业,其服务活动也是有别于一般的服务业的,将其归类于虚拟经济。但实际上,在商品经济早期和发达经济的一定阶段,金融服务业也是实体经济的角色和代表。虚拟经济是经济虚拟化(西方称之为“金融深化”)的必然产物。经济的本质是一套价值系统,包括物质价格系统和资产价格系统。与由成本和技术支撑定价的物质价格系统不同,资产价格系统是以资本化定价方式为基础的一套特定的价格体系,也就是虚拟经济。由于资本化定价,故人们的心理因素会对虚拟经济产生重要影响;也就是说虚拟经济在运行上具有内在的波动性。广义地讲,虚拟经济除了目前研究较为集中的金融业、房地产业,还包括体育产业、博彩业、收藏业等。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经济社会中影响广泛、作用深远。谈起金融,人们很容易将其与实体经济割裂视之,将其天然地归结为虚拟经济的行列,实则不然。从本质属性而言,金融首先是实体经济的一部分,而且是日益重要的一部分。但是,经过近二百年特别是近几十年层出不穷的金融创新和持续不断的金融自由化,实体经济已程度不同地被“金融化”和“类金融化”了,致使金融与实体经济的界限日益模糊。制造业企业正在转变为某种意义上的服务企业,产出服务化成为当今世界制造业的发展趋势之一。经济的服务化趋势,是造成经济生活中的虚与实、金融与实体经济难分轩轾的最重要因素。虽然实体经济不是实体企业,虚拟经济也不是虚拟企业,但是实体企业仍然是实体经济的主导和主要组成部分。所以在后面的叙述中,不作明显的区分。

金融的功能强大,主要有清算和支付、储蓄和募资、投资和融资、风险管理、信息提供功能、解决激励问题等六项基本功能。而在这其中,除了储蓄和投资,其他四项概括的则是金融体系在促进分工、防范和化解风险、改善资源配置效率、利用信息优势、降低交易成本等方面的作用。长期以来,我国对金融功能的理解侧重在储蓄和投资方面,而忽视或不重视其他重要功能。事实上围绕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开展工作,是理解和运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更加切实可行的唯一出路。

众所周知,金融象科技一样也是一把“双刃剑”。20年前,亚洲多个经济体的货币相继贬值,金融危机席卷亚洲,是许多国家不能忘却的记忆;2008年,以美国次贷危机为导火索,“大而不倒”的金融机构轰然倒地,金融危机波及全球,影响直至今日,世界经济依然处在亚健康状态,这更是让人深刻感受到了金融的“双刃剑效应”。如何既让金融服务经济发展,又有效防范金融风险,考验着每一个国家的治理智慧。也是我国目前面临的严重问题。

在我国经济由高速度向高质量的转变过程中,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大部分实体经济尚未找到新的发展方向。这样,金融体系的融资功能也就失去了依托和目标,需要重要寻找和确定。

在美国,美联储特别看重实体经济。次贷危机全面爆发以后,美联储就宣称"金融市场动荡没有损及实体经济"。而美联储的"实体经济"是什么概念呢?美联储的"实体经济"的意思,与之相关联的是除去房产市场和金融市场之外的部分,就美国经济数据的构成来看,其中包括制造业、进出口、经常账、零售销售等的部分被美联储笼统地概括为"实体经济"。是指民用的普通领域。实体经济尽管不是要害部门,但"实体经济"显然对于美国市场的日常运行具有关键意义,一旦"实体经济"出现震荡或反复,往往反映到美国人的生计问题上,像美联储十分关注食品价格指数和消费者核心物价指数以及库存和零售销售等指标,这说明美联储所谓的"实体经济"反映的是市场运行基本面的状态好坏。

与我国认识不一样的是,美联储把核心能源消费这一块排除在"实体经济"之外,理由就是美联储所谓的"实体经济健康"往往与能源价格走势相反。这样看来,美联储所谓的"实体经济"与中国的"民生疾苦"问题有所不同,不过美联储同时十分注重大中小型的工商企业的运行态势等"企业疾苦"的问题。在全球化过程中世界经济结构是不断调整变化的,既有产业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也有发达国家夕阳产业苦苦维持起死回生的挣扎,当然还有发展中国家积极调整产业结构适应全球化这样一种趋势。我们国家在以后的经济发展中也会根据具体情况对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作出调整。

那么在这样一个经济结构普遍调整的年代,美联储为什么坚持地盯住"实体经济"这个概念,并为了维护"实体经济"的运行态势而在所不惜呢?"实体经济"尽管不包含要害部门和尖端领域,但它却是一国市场稳定运行的最广泛基础,"实体经济"指标的偏差往往反映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直接与民生疾苦和企业生存联系在一起,而美联储把近年来出现泡沫的房产市场和快速变化的金融市场排除在"实体经济"之外,由此也可以看出,美联储维护"实体经济"的良苦用心。

制度经济学中关于制度变迁的分类有两类,一种是强制性的,另一种则是诱致性的。强制性的制度变迁多伴随剧烈的社会经济结构动荡,所以我们也可以发现西方国家经济和货币政策往往是循序渐进式的,这一点在美联储的货币政策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所以美联储过分强调"实体经济"这一概念,可能并没有什么意外之处,事实上欧盟等其他发达国家同样注重市场的这些日常指标。但是美欧对于中国开放市场和加快改革却显得迫不及待,与其关注"实体经济"的初衷大相径庭,尤其是人民币快速升值对中国"实体经济"领域带来的一系列剧烈影响,美欧对此是绝口不提,这实际上也是对中国的一种警示。

(三)实体经济的重要意义

1.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区别联系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既区别明显又联系紧密。首先实体经济是基础,虚拟经济依赖于实体经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存在着极其密切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它们谁也离不开谁,至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会是这样的;其次实体经济借助于虚拟经济,壮大和发展实体经济;再次要正确处理两者之间关系的原则。处理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就必须坚持重点突出原则、统筹规划原则、均衡发展原则和协调一致原则。

2. 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意义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是实现金融业长远稳定发展的保证。而发展实体经济对于促进经济增长、解决就业、技术创新、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柱。一是发展实体经济有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促进商品生产和流通,扩大社会服务,满足人民生活需要。二是有利于增加就业,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富民惠民,促进社会稳定。三是有利于激发市场活力,促进科技进步创新,发展新兴产业,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四是有利于增加国家税收,提高国家综合经济实力。

本文作者深耕金融行业多年,实操经验丰富,对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有独到思考与研究发现。认为金融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是否服务实体经济,可以给出这样两条判断标准:一个是金融不要带来系统性的冲击,不要发生金融危机;另一个就是金融在收入分配占的比例不能太高。

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存在的问题

(一)国际方面

1.全球经济金融形势整体回暖,但复苏力不充分、不平衡。

实体经济出了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主要是世界经济出了问题。整个世界从2008年开始进入危机,全世界基本没有一个国家幸免,而这个危机到现在都还没过去。这次危机的主要原因是生产力危机,就是生产率、增长率下滑,导致收益率下滑,也导致实体经济的收益下降。全世界基本状况都是这样。

当前,全球经济加快增长,处于从亚健康走向完全健康的过渡时期。发达经济体逐步复苏,新兴经济体较快增长,全球经贸活动回暖。但是,复苏力度依然不充分、不平衡,个体和区域差距依旧较大。美国、中国经济有望稳定增长,对拉美和“一带一路”地区产生积极影响。欧洲经济走上全面复苏新阶段,需要密切关注政经前景。

各国经济差异化发展将逐渐改变世界经济地域格局,世界经济重心将再次东移,到2050年中国将与美国、德国一起位列世界制造强国。全球主要国家杠杆率总体攀升,发达经济体呈现私人部门去杠杆、政府加杠杆态势,新兴经济体私人和政府部门杠杆率同步增长。全球股市曲折性上升,与经济走势背离,相关风险不容忽视。在发达经济体国家,服务行业的比重所占很高,而虚拟经济的份额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也远大于中国。美国特朗普上台后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很大一块是要重振实体经济,振兴国内经济、增加就业。

2.全球银行业发展形势,稳中向好,新一轮竞争将到来。

金融脱离实体经济是一个世界性现象。美国、日本等国家都有。2017年全球银行业呈现明显向好迹象:美国银行业经营稳健,欧元区及英国银行业复苏迹象明显,日本银行业运行平稳,东南亚、金砖国家以及澳大利亚银行业回暖趋势持续;中国银行业净利润增速企稳回升,净息差降幅收窄,不良贷款压力有所缓解,整体风险可控。未来伴随着全球经济稳步复苏,银行业的向好趋势将持续,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银行业的经营基础将进一步巩固。

(二)国内方面

目前,企业界“脱实向虚”、“以钱生钱”热潮不减,金融与实体经济分离趋势日益明显,在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改变的转型发展攻坚期,实体经济企稳回转面临着与日俱增的双重压力。虽然国内金融改革和金融政策在以往思路上已做出适当调整,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有效性以及实体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不协调等问题一直存在。

1. 宏观上,主要是指国家层面。

(1)中国经济金融形势,新兴行业快速增长新动能持续增强,实体经济结构性调整恢复。

2018年是全面贯彻十九大精神、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年,也是政府换届之年,各方面加快发展的动力和意愿将比较强。新兴行业将快速增长,新动能将持续增强,服务业将继续较快发展,实体经济结构性调整恢复。同时,房地产市场调整、传统动能由强转弱、货币金融政策易紧难松、金融和债务去杠杆任务艰巨、环保督查力度加大等都将给经济带来不确定性。

宏观经济政策将保持稳定。财政政策将更加注重对环保、脱贫等领域的支持,防范地方财政风险,完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货币政策将与宏观审慎政策、监管政策一道,保持货币信贷稳定增长,加强监管协调和防控金融风险。

(2)中国金融体系特别是银行业将继续深化转型发展。

“两会”后银监会和保监会合并,银行业预计整体将表现出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利润增速将有所改善,利率有望适度调升,净息差有望回升,资产质量有望得到改善,普惠金融相关业务发展将取得稳步发展,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公司竞合趋势明显加快,银行业双向开放将进一步扩大,新的一轮银行业竞争将加强。

2. 中观上,主要指各级政府和金融体系方面。

首先从政府角度来说,第一是在政策制定上失当。各级政府对发展地方经济、招商引资政策制定较多,在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奖励政策、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的优惠措施、投融资风险制度的化解方面力度较小;在人才培养和引进、税收合理化负担、投融资服务等方面存在缺陷和不足;对投融资机制的建立缺少统一规划和宏观管控。如政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农业提供的财政性资金支持覆盖面很低,各类财政发展基金及风险损失补偿基金不足,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农业产业发展后续乏力。尤其政府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功能尚未完善,保险机构提供商业保险产品不多,这种融资担保现状,使大量的中小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农业企业陷入融资担保难泥潭,也让银行机构信贷望而却步。特别在农村三权确权颁证推进缓慢。为激活农地、农房、林权等农村资源,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系列政策制度,但当前农村土地确权颁证进度缓慢,农房、林权颁证率不高,加之流转、处置市场不健全,导致三权抵押贷款“雷声大、雨点小”,落实不了。

第二是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不系统、不全面、不充分,违法成本低。一是没有形成全国性的信用氛围,守不守信显得不怎么重要;二是法律层面没有建立全国性的信用体系,条块分割,起不到威慑、制裁作用;三是失信惩戒力度小,违约成本低,助长了违约,恶意违约事件时有发生。

第三是改革创新力度欠缺。法律法规永远赶不上创新业态的生长,监管严重滞后。加强市场前瞻性研究、提高判断分析能力,立足创新监管制度,及时适度监管。

第四是监管存在问题。一是监管严重滞后,对新兴实体经济监管不力甚至没有监管;二是监管脱离实际、官僚主义严重,监管政策闭门造车、相当然;三是监管失当。如对网络借贷的监管严重不符合实际且名为支持实体经济实际支持不了实体经济的发展,也存在过度监管的问题。

其次从金融体系特别是银行角度来说,第一是支持实体经济的政策落实不到位。国务院和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多年多次下发信贷政策文件,坚持强调加大对实体经济的金融支持力度,但是由于对政策的贯彻落实缺少监督和有效考核,受自身风险防控的需要,不仅已有支持实体经济的信贷政策严重不到位,且在一有收紧信贷规模时,首当其冲的是对实体经济企业抽贷。而对于小市场、小规模的的小微实体企业贷款更是严格审查,支持甚微。

第二金融资源配置投向失准。金融体系的功能不能完全适应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的需要,在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特别是供给侧改革的的过程中表现为:商业银行依托贷款形式,通过利率管制压低资金成本,为重资产的制造业和固定资产投资服务,实体经济体系中大量轻资产的现代服务业、绿色环保产业、高科技产业、文化艺术产业、新兴产业则处于金融服务的薄弱环节。这样了造成严重的资源错配和浪费,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得不到满足。

第三,产品和模式创新不够。一是产品和模式陈旧,束缚了为实体经济发展的能力。商业银行的一些产品和服务模式几十年一贯制,跟不上市场和客户需求。一些金融机构仍守着传统的信贷文化和制度流程,不考虑市场和客户的真正需求,新的信贷产品推出少,且产品准入门槛高、贷款条件严,难以被客户所接受。比如在新兴产业发展中如动漫、电子商务、健康养身、教育等轻资产行业信贷支持上,金融机构没有在客户准入、资产评估、抵押担保、信贷流程上进行针对性创新。二是因为管理体制束缚,产品和服务与实际脱节。目前,大部分金融机构信贷产品研发权主要集中在总行,基层行没有产品和服务的权限,而基层行又处在产品和服务的第一线,最了解客户的需求。总行在推出的信贷产品和服务时,往往针对性不强,很难得到推广运用。三是缺乏相应的创新激励机制。金融机构对信贷产品创新工作的激励机制相对比较僵化,有的甚至缺乏,特别是全员创新机制缺乏,一线员工关注不多,难以充分调动员工创新工作的积极性。

第四是银行对政府和企业的信息不对称,甚至缺乏了解。由于管理体制的原因形成条块分割,银行对政府的经济发展规划、发展的重点行业,以及需要解决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了解不够,对拟支持企业的管理水平、投资运营、经营变化、经济效益等情况掌握不充分,而政府对银行也没有管辖权,只能联系建议,导致银政、银企信息不对称,导致银行信贷支持不及时或不敢、不愿支持。

3. 微观上,主要指企业层面。

从企业来说,存在的问题更是不容小觑。

首先,企业家综合素质普遍不高,导致中小企业的质量不好。这是中国企业面临最大的问题,也是中国企业平均寿命短的主要症结所在。主要体现在:一是经营意识不健康,“捞一把”的思想大有人在,一做就要做大做强,少有稳健经营、持续发展的理念;二是法律法规意识淡薄,特别是民营企业家,没有钱时拼命赚钱,一有钱后,为所欲为,赌博、吸毒、“包二奶”等等,精力一旦不在企业上,企业就不行了;三是没有科学管理的思想,常常是一个人说了算,“家族式”管理盛行,决策盲目,企业容易出问题;四是缺乏金融知识,也没有融资和资本运作的经验,对国家和银行的信贷政策、制度不掌握,对融资相关操作流程不熟悉,没有主动争取银行支持的理念,对如何与银行对接并寻求信贷支持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同时缺乏应有的金融知识,不懂如何融资,不知如何借贷或怕麻烦等因素,偏好于借助民间借贷,导致企业财务成本居高不下。五是企业家社会诚信和信誉度不高。部分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负责人信用意识淡薄,诚信意识不强,逃废银行债务现象时有发生。小微企业不良率普遍上升,导致企业整体形象差,社会信誉度不高,使银行产生“惧贷”,提前抽贷,也是小微企业得不到银行支持的重要原因。

其次企业经营风险较高,主要表现为:一是企业对市场的适应能力不强,很多企业停留在简单的“干实事”份上,缺乏对市场风险和政策风险的分析研判,一有风吹草动,企业就适应不了;二是企业的管理能力不高、技术能力不强,很多企业经营管理能力不高、产品技术含量低、企业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十分突出,由于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企业负债水平整体偏高,从而使银行信贷部门放贷风险过高。三是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我国中小企业缺乏先进的价值理念做指导,只注重短期经济效益而不注重企业文化的培育,片面强调公司或个人利益而缺乏对社会和公众的服务意识,中小企业的价值观中过分强调物质层面而忽视了员工内心的需求等;而企业组织结构不够科学,普遍存在战略管理不够合理,以至于企业的制造成本和管理成本较高;中小企业普遍存在企业技术水平较低,创新能力不足,产品同质化比较严重,企业信息化技术水平不高,企业管理队伍素质偏低,尤其是缺乏高技术人才。

第三企业的会计核算不规范,财务制度不健全、不透明。这导致了银行对企业的信任不够。大部分中小微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特别是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会计核算不规范,“两本帐”或“三本帐”现象普遍,缺乏完善的财务制度,报送到银行和税务部门的数据有很大出入,使银行难以准确掌握企业真实情况,极大地影响了银行放贷的积极性。

第四是抵(质)押物缺乏、担保措施落实难。由于商业银行的政策刚性,授信担保对固定资产抵押、动产质押存在偏好,一般不愿接受企业的流动资产抵押和权利质押,即使接受也有很高的门槛,导致很大部分企业难以提供有效抵(质)押。尤其是科技型企业和新型服务业企业,以知识产权为主的无形资产占到较高比例,由于目前对知识产权质押、评估及交易的体系尚不健全,用知识产权进行质押贷款、转让或引资均受到影响,难以满足金融机构的放贷要求。同时企业通过担保机构寻求担保时,由于多数担保机构与银行要求相似,且贷款的期限较短,最长不超过一年,基本只对短期流动资金贷款,加剧了企业的融资难度。

三、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策略和措施

从法律上,明确界定实体经济和实体经济的重要地位;从政策上,出台和调整鼓励发展实体经济、适度发展虚拟经济,抑制过度发展虚拟经济的政策;从社会舆论上,宣传和倡导发展实体经济、提倡全社会重视实体经济的社会氛围。具体的策略和措施为:

(一)就政府和银行层面来说

在政策上制定和调整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制度和措施,强化服务意识,积极改革创新,在坚持稳中求进、推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等方面开展卓有成效的工作;在建立和健全全社会信用体系,降杠杆补短板,加快健全地方金融监管体系,扎实开展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等方面大有作为;在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积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实体经济融资保障和普惠服务、持续扩大有效信贷投入,进一步提高直接融资比例等方面下功夫。

1.宏观层面特别是政府层面

(1)加快金融的改革开放。中国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金融的改革开放却严重地滞后,目前已经影响甚至拖累了整个经济的发展,必须加快金融的改革开放。围绕服务实体经济的改革开放主要是:一是加强监管,建设成熟高效的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二是增加有效供应,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三是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从增加有效供应的角度来说,一是主流金融体系内增加供给,适当增加信贷规模,二是引导和提高直接融资比例,三是加强民间资本和类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效果,规范民间借贷,打击无资质从事借贷经营的行为。四是大力向国外金融开放市场,增加资金和服务的经营,拓展资金供给的增长。

(2)制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各项政策,加强脱实向虚、重实轻虚政策调整。

一是要以宏观调控为抓手,充分发挥政府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中的政策指导作用,确保资金流向实体经济的政策支持;二是要充分发挥好主流金融体系作用,支持战略新兴产业、“中国制造2025”、供给侧改革、创新型、创业型中小微企业发展,降低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等政策门槛。三是要提升财税支持和市场支持手段。加大对结构调整和供给侧改革企业的支持,完善和调整税收政策。主要是对市场资源配置机制调整完善,对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担保难的问题,运用财税政策,通过增加担保机构数量、增加担保额度、建立再担保体系,实行政府风险补偿基金制度等措施,扩大对中小微企业担保范围与担保能力,合理分担银行信贷风险,以增强实体企业融资能力;四是要建立和完善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考核评价政策,以资金投向与效益为导向,对主流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进行综合考核评价,严格奖惩制度;五是要政府要制定帮助和支持企业的政策,加强中小微企业的统筹发展,在企业素质提高、人员培训培养、财政资助、金融监管、税收优惠、公共服务等全方位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更多吸引金融资源服务实体经济。

(3)加快和引导银行金融创新,搭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平台。

政府要鼓励和引导主流金融加大创新力度,不仅要在理念、产品、服务等方面通过创新服务实体经济,而且要搭建“银企担”融资服务平台,解决金融机构与企业信息不对称问题,由政府组织定期不定期召开中小企业融资项目对接交流会,以宏观调控供给侧改革政策和金融服务产品为突破口,真正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4)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加强信用担保体系建设。

社会信用体系是现代市场经济制度基石,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直接影响着我国未来经济是否能够健康、有序的发展,也是防范金融风险和深化金融改革的需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涉及到很多方面,其主要目标是建成覆盖全社会的征信体系,完善信用监管体制和信用服务市场体系,构建信用奖惩机制,全面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全面提升诚信意识,改善社会发展信用环境,有效规范经济社会秩序。要发挥政府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积极作用,逐步实现地区、行业、部门、企业、个人信用信息互联网与共享应用;建设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支持全社会特别是金融部门开展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查询和使用。

加强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发挥融资担保机构在惠民生、调结构、稳增长方面的重要作用。首先为中小微企业融资增信,组建大型国有控股担保公司,织编国有从上到下、民营横向交错的担保网络,强化再担保功能。其次是加大财政投入,一是建立融资担保基金,加大财政投入;二是确立风险分担机制,完善“银政保担”合作机制和风险分担政策,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再次是从法律和政策上推动扩大和完善融资抵押物认定、登记办法,创新融资担保方式,扩大中小微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民的有效担保品范围,及时为实体经济发展注入资金。

2.金融体系特别是银行层面

(1)金融体系特别是银行必须练好内功、提升素质,提高服务实体的能力。

金融体系包含众多板块,有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等。要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金融体系特别是银行还需练好内功,既要完善内部机制,理清不同市场的角色分工,又要确立合理的监管模式,维护市场活力。同时要加强对实体经济的行业和企业研究,认真分析和判断现状和趋势。只有熟悉和了解行业和企业,才能更好地为其服务,防风险于未然。

(2)金融体系特别是银行要围绕实体经济,积极开展金融创新。

金融体系特别是银行要主动围绕中央和地方的经济发展战略,明确自身在各经济领域的发展战略,推动实体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银行对于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领域,如战略性新兴产业、农村振兴战略、小微企业信贷等等,以客户所处的行业特点、市场特点、风险特点,确定合理的利率和准入门槛,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创新产品与服务,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水平。而对于属于国家供给侧改革需要和淘汰落后产能需要的领域,应根据风险状态做出审慎调整和战略性退出,防控风险的发生。

金融机构要强化管理理念,健全内部创新机制,将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的系统性、技术性及合规性相结合,大胆鼓励创新,引进培养创新型人才,让员工主动参与到产品创新中来,形成创新的企业文化;基于体制的原因,产品创新主要集中在金融机构总部,要上下结合、积极互动,下级要争取上级机构的支持,上级给与下级一定创新权限,开发出适应因地、因企的经济特点、市场环境、客户需求的创新型产品;要建立科学的监测与后评价机制,通过适当激励,根据客户需求变化与市场检验情况不断完善优化产品,进而更好地适应市场需要。

(3)加强金融体系内各业态的协调和联动,切实为实体经济提供服务。

第一,建立健全我国的政策性银行金融体系,目前我国的政策性银行仅有3家,远远不能满足众多行业的融资需求。应当根据新的经济形势,设立新的政策性银行。比如战略新兴产业、“中国制造2025”、乡村振兴战略等政策性银行;第二,加快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步伐,推进其市场化进程,完善银行监管法规,通过组织体系重构,内部管理强化,使国有商业银行追赶市场经济的步伐。第三,保险业要采取多种手段,压缩投资型保费规模,提高保障型业务占比。第四,取消IPO审批制度,使符合条件的企业都可以通过股票市场进行融资; 第五,加强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资本市场融资的特点是风险评估和定价由市场来决定,风险分散、信息披露充分,能够得到有效监督,所以即便风险相对较高的中小创新型企业也能够在资本市场找到资金,比如,既可以发行中小企业私募债、集合债等,也可以在区域股权市场以及新三板挂牌筹集资金。同时,发展资本市场还有利于企业降杠杆,提高直接融资比例,加强企业内部治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4)加强信贷结构优化,保持信贷规模适度增长。

金融体系内特别是银行业要抓住供给侧改革的契机,加强融资和信贷结构的优化。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投入,以实体经济优先发展的产业结构作为信贷结构优化的基础;以动态发展的方式调整优化信贷结构。要理性评价和处理暂时遇到困难和问题的的企业,客观评价企业个体的生产经营情况,不“拒贷”、不“惜贷”,对于符合产业政策、发展前景较好但暂时遇到困难的企业,应积极予以支持和帮助。杜绝不合理收费和贷款附加条件等问题,在风险不放松的前提下,简化企业的贷款条件和审批程序,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

与此同时,银行要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和优化,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持续加大对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信贷投放总量。通过贷款重组、资产证券化方式盘活信贷存量资源,扩大信贷投放空间。推进银企对接常态化,着力保障重点地区、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重点企业的信贷需要。

(二)就企业层面来说,应该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不断提高企业素质,确保企业行稳致远

提高企业素质,首先是企业法定代表人的综合素质,一是要加强政治素质包括个人品德的培养和提高,讲政治、守道德底线、守信用,二是要有创新意识和市场意识,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三是要有决策能力和管理能力,不盲目决策、“一个人说了算”,四是应变能力和学习能力,这两个方面是在市场中游泳的制胜法宝;

其次企业自身要加强建设和规范管理,一是要建章立制,抓好基础管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二是要制定符合国家战略的发展路径,重视战略的选择,是企业适应市场、符合国家政策、对接良好机遇的基本要求,不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是哪”,要借鉴国内外中小企业成功的策略和方法,将产品做专做精,将企业做优做强,注重品牌化运作,重视产品质量,打造自己的品牌,灵活运用好互联网、电子商务走向国际市场,谋求新的发展道路。

三是要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取决于企业能否以比对手更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构建起核心竞争力。要求企业拥有协调不同产品的能力,以及把多种技术整合在一起的能力。企业的真正优势,就在于管理层能够把整个公司的技术和生产能力整合到核心竞争力中,使各项业务应对不断变化的机遇。

2.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防控好风险

建立董事会管重大决策、经理层负责日常运营、监事会负责监督,股东及股东会监督和决策参与机制。而真正发挥作用,还需健全和科学的管理制度。切实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科学管理,科学、高效的公司治理结构不仅有利于公司的经营发展,也有助于企业获得低成本的融资。

中小微企业大多资源存量小,抗风险能力弱,一旦发展战略选择失误、市场判断不准、产品不适销对路等,将对企业造成致命性的打击,甚至导致破产,所以一定要树立风险意识,防控好政策风险、市场风险、法律风险、流动性风险等风险,确保企业平衡运营。

3.规范会计核算,完善财务管理

一是要确保会计人员和会计机构的设立,完善会计制度,保证企业的会计核算体系合理建设,避免出现混乱的现象。二是要加强对企业的内控制度,在财务管理工作中,提高资金的使用率,加强对企业的实际财务状况进行分析,并建立“内部控制体系”。三是规范会计核算工作,提高会计的核算功能,健全帐簿报表体系,能够客观公正及时反映财务成果。四是努力降低核算成本,会计人员应该结合会计形势的实际情况对成本进行预测,充分考虑额外成本和实际价值的关系,建立成本核算制度,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五是要加强收入和支出的管理,充分利用人力、物力、财力,将资金进行统一和核算和管理,要加强收支的管理,从而促使财务管理机制健全。

企业应聘用道德品质好、业务能力强的财务人员,健全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做好资金管理的各项工作,提高企业在政府与金融机构的资信评估度,拓宽担保和融资渠道,增强融资能力,实现与融资机构对接成功。

4.树立金融理念,学会融资和资本运作

对于企业来说金融的重要性已无庸置疑,因此企业必须有金融头脑,树立金融理念,学会相关金融知识。要能够主动加强和银行、证券、基金等金融机构的对接,掌握秋适合自身需要的融资条件和相关金融产品和服务,对一些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新型融资产品和抵质押担保方式,努力使企业与之相适应、匹配;开展中小企业债、公司债与票据等新型工具融资,利用股权融资,提高直接融资能力;要积极对接保险公司,充分利用履约保证保险和财产保险保单融资,解决自身抵押不足问题,提高融资能力。同时,对于公司质量较高的企业,可以启动四板、新三板、主板上市等直接融资方式。

结语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金融是否服务实体经济,可以给出这样两条判断标准:一个是金融不要带来系统性的冲击,不要发生金融危机;另一个就是金融在收入分配占的比例不能太高。

立足金融功能,实现由虚还实,真正落实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战略。是下一步我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方向。